您的位置: 首页 / 青年 / 青年生态 / 正文

不知民间冷暖,哪有济世情怀

2011-02-28 16:45:31 作者: 刘畅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日渐发现“三门干部”的一些缺憾和自身局限。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一些年轻干部更愿意夸夸其谈,作表面文章,热衷于浮华目标,沉浸在个人小圈子和虚幻政绩里……

一段时期以来,“三门干部”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与热议。从“家门”走到“学校门”,进而迈入“机关大门”,是多少莘莘学子的人生梦想,也曾经引来 多少欣羡的目光。从大学校园的“天之骄子”,到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公务员,进而通过层层晋升,成为掌握社会管理资源的官员,身份转换之间,造就了多少人的 辉煌履历和成长佳话。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日渐发现“三门干部”的一些缺憾和自身局限。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一些 年轻干部更愿意夸夸其谈,作表面文章,热衷于浮华目标,沉浸在个人小圈子和虚幻政绩里。也由于跟社会底层、民间疾苦距离较远,面对着社会转型层出不穷的新 问题,一些干部心慌意乱,简单粗暴,不仅缺少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和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而且,对于身处逆境和困苦之中的基层群众,缺少起码的感情和朴素的 悲悯之心。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明明是责任事故,当事官员却以十足的官腔推诿扯皮,而令人一掬同情之泪的灾祸现场,还有官员频频爆出“冷言”、 “雷语”,振振有词,毫无愧色。可以说,不懂底层,就不懂中国社会。缺少底层情怀的公务员,往往难以协调社会关系,不懂得化解社会风险,并且对社会的公平 和稳定缺少感知,更不用说肩负起促进社会公正、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了。

曾几何时,革命话语占主导地位的年代里,“工农干部”成为整 整一个时代的流行色。改革开放以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进步和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工农干部”也褪去了时代光环,逐渐 退出了历史舞台。与此同时,公务员的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新风景、新气象。社会管理的国际视野,公务人员的发展意识,对于处在快速 转型中的国家社会而言,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发展景象日新月异,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无不凝聚着包括公务员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和辛勤汗水。作为社会 管理者,一言一行,均为社会瞩目,决策办事,更是牵涉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在地方和城市发展的“功劳簿”上,往往会有主要官员和公务员群体的浓重一笔。

所 以,在举办“奥运”、“世博”的年代里,有人重新喊出“向工农兵学习”,并不让人觉得“时光倒流”,也没有“恍如隔世”的感慨,而是产生一种重拾旧日传 统、创新社会管理的紧迫感。回望历史,我们发现,“工农干部”与“三门干部”相比,最值得珍视的,就是“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身在群众之中,深知底层 冷暖,就能懂得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保障的意义。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就更应该懂得让每一个人享受发展成果的价值。新形势下,“衙宅卧 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体会民生疾苦,充满底层情怀,公务员身上的民本精神尤为重要。“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答应不答 应”,不仅仅是口号,而应该成为公务员心底充满敬畏的神圣信念。

毋庸讳言,在一个具有浓重官本位传统的社会里,公务员肩负的社会责 任,以及福利较好、工作稳定等特点,使得迄今为止,公务员还是一个令人羡慕的“黄金”职业。迈进公务员队伍,在亲友眼里,意味着前途远大、前程似锦。也正 因为如此,需要格外强化每一个公务员的国情认识、责任感知和基层经验。不管时代怎样发展,作为社会管理者,都不能脱离社会现实,也要有与普通百姓“分享阳 光、分担风雨”的济世情怀。

当然,传统的人事分配制度发展到今天,已经告别了“直通机关”的进人方式。诚如国家公务员局负责人所 说,“考录是公务员制度的一面旗帜,其最显著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最大限度地体现社会公平,二是通过竞争的方式使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虽然“逢进必 考”,但怎样考试,录取什么样的人,依旧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命题。只有让那些从基层的风雨中摔打过来、心中怀揣着民本理想的人走进机关,成为“行为世 范”的公务员,我们的社会管理才能既有引领时代的高度,又有人文关怀的温度。

责任编辑:lilingsheng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相关推荐: 冷暖情怀民间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