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青年 / 创业学园 / 正文

未毕业就创业是激情,还是泡沫?

2013-10-18 02:19:21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很多学生怀揣创业梦想,因此一进大学校门,就开始迫不及待地实践。创业要选好项目更要选好时机,要选择机遇性的创业项目,而不是生存性的创业项目,才能把企业做大,让企业走得更远。

2013年辽宁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历时6个月终于落下帷幕,大赛自今年3月开展以来得到了全省各高校的积极配合和广泛参与,共收到来自全省71所高校415个创业团队的创业计划书,参赛高校数和作品数均超过往届。本次大赛是历届比赛中项目最多、涉及领域最广的一届,涵盖了电子信息类、文教类、服务咨询类、材料类、机械能源类、生物医药类、食品及相关产业类等数十个类别的数百个项目。

辽宁省教育厅大学生就业局创业部副主任陈森说:“目前在高校中关于创业的话题特别受到学生们的关注,各大高校本身也在加强在校生的创业培训,而很多学生也很有天赋。在本次比赛中特等奖获得者牛瑞,可以说是成功突围的英雄。她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伙伴们共同建立的EAP管理咨询公司项目,被评委们一致认可而脱颖而出。”今年7月刚刚毕业的牛瑞,将这个比赛项目变成了现实,易爱普咨询公司正式在大连市注册,目前该公司已经成功拿下了5个项目并且还有多个项目在谈。面对成功,牛瑞说:“真正的创业和比赛截然不同,这并不是一次英雄的突围,而是没有终点的战斗。 ”

据了解,创业大赛是大学生们创业实践的最常见渠道。很多在校生选择把自己的想法先在比赛中运作,然后再进行实际运作。创业导师刘敬东说:“目前国内各种规模的创业设计比赛越来越多,有政府主办的也有媒体自己主办的。一个个鲜活的创业真人秀,让孩子看得热血沸腾。但是创业不是单打独斗就能成功的,至少需要一个三四个人的团队。而团队的选择将决定公司是否能在商海中生存,能否在团队中制定统一的目标,实现较好的执行力,拥有强大的凝聚力,这些都是学生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单凭一股热情、一个想法是很难把项目真的做起来的。而参加比赛是学生们开始练习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

但是比赛毕竟是在理想化的市场条件下,去除了很多人为因素进行的理论比拼。很多大学生认为,与其纸上谈兵,不如先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在校生创业不再罕见。

大学生所拥有的物质条件和实际能力有限,做什么生意才好呢?很多人将目光投向了学校这个他们最为了解的市场。因此校园送水,校园食杂店,校园摆摊等微小项目成为学生们最青睐的选择。

项目将生存性创业转化为机遇性创业

高校毕业生创业要选好项目更要选好时机,要选择机遇性的创业项目,而不是生存性的创业项目,才能把企业做大,让企业走得更远。

刘伟力说:“创业者在选择项目时应该首先考虑自身的优势是什么?大学生的优势便是知识结构的完善。因此我们鼓励根据专业创业,选择创新性强的机遇性创业项目,而不是和下岗职工一样选择一些生存性的项目。同时比知识更为重要的创业资源就是机会,但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因此在等到时机之前创业者只能储备更多的知识。 ”

从书本理论到市场实践,走出象牙塔的时代骄子们面临着不可避免的难题。首先是资金缺乏。陈森介绍:“目前我省的大学生创业贷款无论是对在校生还是毕业生门槛都是很低的。而且我们的贷款金额从10万至20万元不等,也比普通创业者的小额贷款数额要高。”尽管政府在尽力鼓励高知识人才创业,但是10万、20万元的小额贷款对于很多科技含量高的创业项目来说还是杯水车薪。很多学生创业者拥有的是技术,需要将其变成产品可能需要更多的钱。陈森说:“我们目前实行的贷款政策,是在2002年我国首次制定扶持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政策中完善而来。当时的政策是参考下岗失业人员的政策制定的,应该说大都适用于生存性项目,因此额度较低。我们也呼吁能够提高贷款的额度,毕竟10万块钱对于城市家庭来说,即使不贷款凑出来也不是很难。但是我建议这类科技项目的创业者可以到相关的科技部门申请科技贷款。这类贷款的额度高,更适合创业。 ”记者从大学生就业局了解到,目前学校中还是存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比如说科技项目贷款等政策信息,多出现在传统媒体,面向社会但却没有针对校园,在学生较为关注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很难看到,学生了解信息渠道很有限。

资金问题虽为难关,却依然是可以解决的硬件,一些软件才着实制约了创业者的脚步。实践能力缺乏和人脉短缺是制约学生创业者的最大难题。刘伟力说:“目前很多学生以为志同道合的哥儿们在一起创业才是最靠得住的。但是这个概念就从根本上背离了职场的基本守则。目前风投资本最看好的并不是创业者拥有什么样的项目,而是创业者拥有什么样的团队。如果拥有好的团队,他们甚至愿意扔给你一个项目。一个优秀的团队,首先要存在互补性。感情好坏与是否能成为征战商场的伙伴,没有直接联系。一个团队的成员不但要能力互补、也要性格互补。每个人各司其职,有负责科研的、有负责市场的、有人专门负责决策。这些道理看似简单,但需要创业者拥有能独当一面的实践能力才行。而且学生接触社会较少,因此也普遍缺乏较为广泛的人脉关系。这在争取项目时,就会显得捉襟见肘。 ”

教育培养“大创业”意识

据了解,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开展于上世纪90年代,历经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上世纪90年代末至2002年,该阶段为创业教育的试水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高校的教育模式仍在探索,没有成型的教材也没有规定的教学时间。这个阶段的主要教育内容是培养学生参加创业大赛,在比赛中锻炼创业理念。第二阶段为2002年至2009年,这一阶段中创业教育不再是高校内部的教育,创业教育、创新教育越来越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2002年国家出台首部高校毕业生创业优惠政策,现有的毕业生创业优惠政策仍然是在此基础上完善而来的。第三阶段是2010年至今,这一阶段我国的高校创业教学和毕业生创业扶持都已经相对成熟。目前,我省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创业辅导教材,我省每所高校都必须设置创业课程,而且为必选课,每所高校都拥有自己的创业教研室,并拥有专职的创业指导老师。

陈森介绍:“我省开展的创业教育,是全员参加的大众培育,这并不是要所有的学生都出去创业。我们是要培养一种大概念的创业、创新意识。我们把创业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自主创业,也就是社会上常说的建立自己的经营实体。第二种创业形式更为普遍,是岗位创业。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创新、改革意识的培养,是为了弥补学生从小学到高中进行应试教育的缺失。不仅仅开自己的公司是创业,在别人的公司打工也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创业。打工者借助公司的平台,利用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开展与众不同的新项目,改善原有公司的不足。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我省创业教育专家刘伟力说:“我们的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人人需要,但是创业却不是人人适合。因此我省开展的创业课程大都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础教育,是全员参加的必选课。这个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学生明确的职业目标。因为很多初到学校的大学生都处于对于职业规划相对迷茫的阶段,只有先明确目标才能为了实现目标多作努力。第二个层次是加大难度的创业选修课。这个课程是让有兴趣去创业的学生有一个了解创业的机会。第三个层次是精英教育。在有创业兴趣的同学中选择一些具备创业潜质且具有创业决心的进行编队。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创业实践中,让他们在学校期间利用学校的资源尝试运营过程。 ”

尽管如此,创业导师还是建议同学们应该在选中创业行业以后,到相关的企业去工作、实践一段时间再进行实体创业。刘伟力说:“毕竟模拟的创业运营是在理想环境下的理论教育,与真实的市场竞争存在差距,制约因素也相对简单。有时学生苦思冥想找到的创新项目,很多成熟的企业都已经实践多年了。 ”

把握时机该出手时再出手

很多学生怀揣创业梦想,因此一进大学校门,就开始迫不及待地实践。

孙艳丽是辽宁大学2006届毕业生,在她刚迈进校园时就敏锐地发现,寝室楼里没有小卖部,因此她马上开起了寝室食杂店。食杂店开得非常红火,省去了大家走出很远买零食的麻烦。食杂店孙艳丽一开就是4年,她的学费、生活费一半来自这间食杂店。但是毕业后的她并没有坚持创业。孙艳丽说:“当时虽然赚了钱,但是食杂店的经营较为简单,我不能毕业后开一家小卖部维持生计,这只能算是勤工俭学不能算是创业。 ”

与赚快钱的孙艳丽相比,在创业大赛屡次夺冠的牛瑞,是一个通过专业创业,有着良好规划的成功典范。研一就开始跟随老师做项目的她对于创业越来越有兴趣,就与兴趣相投的同学一起报名参加了校园创业大赛。为了比赛牛瑞开始搜寻发展前景好的蓝海项目,最终她和搭档一起选中了EAP员工帮助计划。在比赛中牛瑞对市场越来越熟悉,毕业后牛瑞的公司成立了。目前已经接到了好几项新任务和多家机构进行良性合作。牛瑞在介绍经验时说:“我认为一上学什么都不懂就开始创业是很盲目的,项目的选择应该建立在对于知识合理驾驭的基础上,合适的时间出手,对于创业特别重要。 ”

陈森说:“我们建议在校生大一时应该接受的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选择地积累,有重点地了解。但是这一时期的学生往往还不具有很强的判断能力,不要贸然出手创业。在大二、大三时学生应该已经判定了自己的目标,并且已经在该方面有了积累,这时应该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创业知识学习。到了大四实习阶段,学生才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市场实践。这几个阶段下来,坚持者已经不是大多数,事实上也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 ”

在校生对于创业的关注,让很多家长有些不安。家长们担心孩子会因为总想着创业而影响学习,或者一心为了创业而辍学。同时也有关于创业的负面言论出现,认为没有背景、家庭条件一般的孩子创业的成功率会很低。刘伟力表示:“在校生创业的成功与否,并不在于是否盈利,而在于对整个交易过程的真实体验。创业需要等待机遇,毕业了不创业,并不代表这个人一生不创业。一个企业家所管理的也不一定就是自己私有的企业。家庭条件对孩子创业会有帮助,有时也会形成束缚。 ”

调查发现,70%的高学历创业者会选择成立公司,而不是成为个体户。在学校期间有着突出创业想法的多为来自城市的学生,而毕业后真正走上创业道路的却多是农村孩子。这主要源于,城市孩子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受家庭背景影响创业优势突出,但是由于思想过于复杂,有时也会让创业举步维艰。而农村孩子思想单纯,往往会拥有更多的创业魄力,同时农村孩子的韧性和耐力都要强于城市孩子。在创业几率和学历的相关调查中发现,学历往往和创业几率成反比,因为越是高学历的人就业越容易,往往会选择薪金较高的工作就业;学历较低的人毕业后找到心仪工作的几率低,容易自己创业。而低学历人士往往因为知识结构不饱满,会去聘请高学历的人才来到企业弥补不足,以至出现了拥有高学历的人却为低学历的人打工的现象。

■背景提示

2013年辽宁省第二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获奖名单近期出炉,来自71所高校的415个团队的千余名学生参与到这次比赛中,历经6个月的比拼十余个团队脱颖而出。获奖者中有不少团队都将比赛中的计划变成了现实世界里的“注册公司”,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成为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杰出代表。

高校在校生创业已经成为了近年来社会上热议的话题,有关北大“猪官”、“肉官”,硕士“钻井工”等毕业生就业难的新闻,让很多在校生未雨绸缪开始了创业之旅。在校内送水、卖饭等创业方式也让很多家长和老师开始担心。在校生创业是否会影响学业,卖水、开卖店是否与大学校园气氛不符,什么样的创业渠道才是时代骄子们应该寻求的道路,在校园创业中老师和家长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未毕业就创业是激情还是泡沫?请看本期新闻调查。

■新闻链接

俞平福的“创业三阶段”

今天人们谈到移动互联网的创业,UC会被当做一个样板。UC集团董事长俞平福说:“把过去9年的经验作一个总结,我认为对于创业者有三个重要的阶段——从定位到变量再到新物种。 ”

越是原生的需求创造价值的体量越大。需求无法被创造,越原生,越强烈。第一个原生需求就是信息需求。其实技术的进化并没有为我们创造需求,而是在不停用新的方式满足用户原有的成熟的需求。比如用户获取信息的需求,在几十年前人们通过报纸这种印刷品获取信息,后来是电视,10年前互联网诞生时候,互联网平台成为新的满足需求的方式。第二大类原生的需求是娱乐的需求。游戏经历了街机的游戏、PC游戏到手机游戏的变迁,用户要玩游戏的需求其实一直没有变化,变化的是技术创新之后让我们如何重新定义用户需求,然后满足用户原有的需求。第三大类是生活服务需求,借助手机定位功能带来的位置服务,极大地提高了用户沟通的效率,并且降低了成本。找到客户需求是第一个阶段。

当我们能够重新定义一个产品满足用户原生需求之后,其实作为创业者我们就会进入第二个阶段——变量。创业者诞生的第一天注定就是一个不安定分子、不安定基因,作为一个变量,会有三方面要求:一项技术、一个企业、一个模式,这是整个产业往前发展时的不确定要素,创业者就是要成为不确定要素。

第三个阶段,当我们重新定义了需求,成为一种变量的时候,终极目标是要成为产业里的一种新的物种。新物种可以做两件事:一个是产业的颠覆者,另外一个是进步的推动力。产业的颠覆者、进步的推动力一定是站在良性角度考虑如何推动产业发展,给产业、给用户带来更多建设性内容。

责任编辑:张勇
来源: 辽宁日报
相关推荐: 泡沫激情创业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