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青年 / 人物聚焦 / 正文

李岚清忆副总理分工:朱镕基是常务 李鹏拍板我管教育(3)

2014-05-23 20:23:21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我排了一下,朱镕基同志是常务副总理,是协助总理抓全面工作的;邹家华同志是管宏观经济和工业的专家;钱其琛同志是外交家,他们管教育可能顾不过来,他们的工作我更做不了。李鹏总理说,对啊,所以管教育就你了。” 李岚清回忆当年的细节。

“别看是国家领导人,有时也不得不用超乎寻常的办法”

5月1日,小长假第一天。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终南音乐厅里,李岚清作了一场《大众篆刻与保卫汉字》的讲座。退休后的十年中,他在全国高校的讲座场次超过百场。

上午9点半,李岚清走上讲台作了个简短的开场白,“2001年我来过陕西师范大学,不过是老校区。现在看到你们有了新的发展、新的进步、新的提高,我感到由衷高兴。”13年前,李岚清曾到陕西师范大学考察。就在这一年,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此时,李岚清分管教育已有8年时间。

尽管这次讲座的主题是篆刻和汉字,但自然离不开教育。1993年,国务院领导分工时,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找李岚清谈分工,希望他在分管经贸工作之外,分管教育。“我当时感到很意外,我说我不懂教育,是个外行。李鹏同志反问,在几位副总理中,你觉得谁合适?我排了一下,朱镕基同志是常务副总理,是协助总理抓全面工作的;邹家华同志是管宏观经济和工业的专家;钱其琛同志是外交家,他们管教育可能顾不过来,他们的工作我更做不了。李鹏总理说,对啊,所以管教育就你了。” 李岚清回忆当年的细节。

回顾与教育结缘,李岚清极为坦诚,“当时不想管教育,一是由于我从未管过教育,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二是因为教育面临的困难太多;三是,那时群众对教育的意见很多,七嘴八舌,好像人人都是教育家。”的确,1993年左右,国内再度兴起的下海经商热潮。那时,中小学教师的年均工资只有3000元左右。教师队伍很不稳定,北京某大学一位副教授上街卖起了馅饼,一时成为舆论焦点。

令李岚清头疼的是,他一上任,摆在桌上的就是全国中小学教师被拖欠14个多亿的工资账单。“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三个大问题是,教师工资、教师住房和教育投入。”李岚清说。除此之外,还有大批民办教师待遇严重偏低的问题亟待解决。1994年,李岚清到基层考察时,曾在江西吉安遇到一位工作17年的,50多岁的民办教师,每月工资只有56元。由于历史原因,1990年代中期,中国的民办教师还有200万人,李岚清曾多次召开会议,商讨民办教师的转正问题,但各方意见很不统一。吉安之行,坚定了他的决心。

凑巧的是,那时天津拍了一部反映民办教师现状的电影《凤凰琴》,他看了很受触动。“哎,这次机会来了。”李岚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把拷贝分别送给国务院的每一位领导,并附上一封请他们抽空看一看的亲笔信。“过了段时间,我还要‘检查’一下,问他们看没有,都说看了,很感人。”李岚清最后去问总理。李鹏回答得很干脆:“看了。”李岚清赶忙追问:“你觉得怎么样?”“唉呀,我是一边看一边流泪啊。”

“我心想这下好了,总理都感动了,就有办法了。”借中央开会之机,李岚清请所有的与会代表观看这部电影。最终,通过晓之以理再加动之以情的办法,取得各方共识,民办教师考试合格后便可以转正。李岚清笑称“这是用文化艺术的力量解决了大问题。”

事后,他还专门嘱咐相关部门负责人,“200万民办教师的问题给你们解决了,以后千万不能再给我搞什么民办教师了。”李岚清话锋一转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后来他们不叫民办教师,又改了个名字叫代课教师。”在李岚清看来必须改革农村办学体制,由过去沿袭下来的由农民集资办学改为由政府办学,与此同时,把聘用教师的人事权收到县政府。财政确有困难的县,由省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由国库把工资直接打到教师的银行账户中。”他还亲自写信给各地领导,要他们检查教师工资发放的落实情况。

在李岚清看来,在农村办学,应该把教学业务交给乡村最有文化的中心小学校长负责,要让懂教育的人办教育。他一直担忧的是,如果继续让没有文化的人在农村领导教育,会出大问题。退休之后,他为此刻了一枚“无知无畏”的印章,在边款上写道:“人要有所敬畏。由于无知,往往天不怕地不怕,无法无天,此类人不可用也。”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李岚清清楚,要推进一些事情,有时就得采取一些非常规做法。例如,当时国家博物馆的面积太小,文化部要求扩建人大会堂对面的博物馆。此事已筹划多年,但那里有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个厅局级单位,意见很难统一。李岚清对他们说:“你历史博物馆里难道不包括革命的历史吗,你革命博物馆里的革命不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吗?因此建议两个博物馆合并成立国家博物馆,统一实施扩建工程。”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建议仍难落实。李岚清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有一次他向江泽民汇报工作,说明了成立国家博物馆和扩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总书记表示支持。“那就请您题写个馆名吧。”李岚清的请求,时任总书记当即应允。

李岚清告文化部通知两家博物馆负责人开会,展示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题词,并宣布两馆合并,国家博物馆正式成立。“要不这么办,可能还在扯皮,耽误工作。”李岚清向《中国新闻周刊》感叹,“别看是国家领导人,解决问题有时不得不用超乎寻常的办法。”

教育还需深化改革

在陕师大的讲座中,李岚清再次把话题转到日前热度颇高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上。“癞蛤蟆”这个词竟然难倒70%的人,我们的文化就是靠汉字传承的,如果经常不写就会忘掉。”这已是两天之内,李岚清第二次拿“癞蛤蟆”举例。在一天前的艺术展开幕上,他也曾忧心忡忡表达对青年人对学习汉字的忧虑。李岚清曾刻过一枚很大的印章,上面只有两个大字:“写字”。

李岚清出生于镇江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童年时虽然已是洋学堂时代,但寒暑假都要上私塾补习写字和四书五经等古书,小学时就随家中的牧师朋友学习英语。上中学时,连他的理科课本都是英文教材。除了英文,他还学过日语、俄语和德语。不过,他的自我评价是,“稍有所成的只是英语和俄语。”2001年,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上,李岚清用英语为北京申奥作了3分钟陈述后,公众方才知晓,原来这个主管教育的副总理还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英语流利,又分管教育,所以他对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向来直言不讳。“中国人学习外语的时间最长,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时间,效果又如何呢?与学习时间相比,事倍功半。”他也切身感受了一回什么是“哑巴”英语。1982年,李岚清任外经贸部外资管理局局长,赴美考察时,一位英语系刚毕业的随行翻译人员由于不懂业务无法与外方交流,还是李岚清给他当“翻译”。

在副总理的任上,李岚清曾发起举办了部长英语培训班,参加者为各部委的部级官员。李岚清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经过三个月的集中强化培训之后,部长们的英语特别是口语水平有显著提高。

退休十年,李岚清依然关注教育热点话题。2013年,曾被媒体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而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727万,再创历史新高,毕业生总量压力进一步增大,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越发突出,我们高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改进,同时意味着毕业生就业观念也需要转变。

李岚清回忆起自己当年求学和就业时的状况。1949年后,李岚清考入复旦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我们那时跟现在不一样,虽然主课是财经和管理,课程是又学工又学商,在系里的实习车间,从拿锉刀学做老虎钳开始,掌握了各种机床的操作。到纺织厂实习调研,不仅是实习管理业务,还要研究工人最佳的操作方法。在课堂上学汽车构造,教授讲汽车拐弯用的后桥差速器,所有人都听得一知半解,直到实习课把汽车一拆,转向差速原理就一目了然。现在教学好像大多是从理论到理论,比较空洞。学理工的动手能力差,学文科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这也给就业增加了难度。

责任编辑:茶青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1 2 3 4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