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青年 / 人物聚焦 / 正文

揭秘白俄女记者,赔率第一如何获诺贝尔文学奖?

2015-10-09 16:00:11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扫描到手持设备
授奖词这样评价阿列克谢耶维奇--“她复调式的写作堪称纪念我们时代苦难与勇气的一座丰碑。”就在本届诺奖公布之前,她一直稳稳占据博彩公司赔率榜单首位,成为最大热门。而在2013年和2014年,她也都是获奖的热门人选。

640

阿列克谢耶维奇,1948年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至今已出版作品《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最后一个证人》、《锌皮娃娃兵》等。

成为诺奖历史上首位非虚构作家获奖者

北京时间2015年10月8日19时(瑞典当地时间13时)诺贝尔文学奖公布,白俄罗斯女记者、纪实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摘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桂冠。

640 (1)

阿列克谢耶维奇连续三年赔率榜领跑终获奖

今年6月才刚刚新上任的瑞典学院常任秘书长萨拉·丹尼尔斯,于当日下午13时在瑞典文学院会议厅宣布了获奖者姓名,现场宣读的授奖词这样评价阿列克谢耶维奇——“她复调式的写作堪称纪念我们时代苦难与勇气的一座丰碑。”就在本届诺奖公布之前,她一直稳稳占据博彩公司赔率榜单首位,成为最大热门。而在2013年和2014年,她也都是获奖的热门人选。

除了作家身份,阿列克谢耶维奇更重要的身份是一名记者。她1948年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她始终认为自己的写作从未离开过苏联。在当了几年记者后,阿列克谢耶维奇写出了她的第一本书《那时我正要离开村庄》,但却因为书中过多地批评了苏联的户籍制度,而被禁止出版。

1981年,阿列克谢耶维奇完成了她的另一部重要作品——《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这部她耗时五年写成的作品,先是在一本文学期刊上发表,随后取得巨大成功。这本书奠定了她独特的写作风格——以纪实文学为主,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进行“口述式”写作。迄今为止她已出版的著作有《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最后一个证人》、《锌皮娃娃兵》、《死亡的召唤》、《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等。题材大多关注并记录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

因为坚持独立报道和批判风格,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独立新闻活动曾受到政府限制,甚至一度被法庭审判。2000年,她受到国际避难城市联盟的协助迁居巴黎,2011年回明斯克居住。

中译本十几年前已经出版

作为这三年来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前列的“陪跑常客”,这位白俄罗斯女记者的得奖,或许会引起国内读者的关注热潮,但实际上她的书早在十几年前已经有了中文译本,只是一直都反响平平。1985年,《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成为她的第一部在中国出版的图书;1999年,翻译家高莽(笔名乌兰汗)和田大畏翻译了她当时的两本最重要的纪实文学作品《锌皮娃娃兵》和《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两本书在中国合为一本,收入《新俄罗斯文学丛书》。国内曾在2012年引进《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和《锌皮娃娃兵》三本书。而她获得德国书业和平奖的《二手时代》将于近期由中信出版社出版。而由磨铁图书策划引进的“二战”亲历者口述回忆录《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和《我还是想你,妈妈》也即将上市。

虽然华文世界的读者对她可能还不那么熟悉,但她的作品已在全世界被翻译成35种文字,而且在世界文坛屡获大奖,包括了瑞典笔会奖(1996)、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8)、法国“世界见证人”奖(1999)、美国国家书评人奖(2005)、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等。

争议获奖或因其背后的政治背景

“多样性”已经成为如今瑞典学院的评委在选择获奖者时不成文的公认标准了,而这届的获奖者最大的亮点,不仅在于她是一名女性以及她来自前苏东国家,更在于诺奖把桂冠颁给了一位进行非虚构作品创作的作家。上一本非虚构类作品获得诺奖已经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事情了——1953年丘吉尔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获此殊荣。

但是这位白俄罗斯女记者的非虚构作品是否达到了上述这样的高度?文学评论家陆建德认为这有待时间检验,“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一个写非虚构作品的记者,我觉得是很奇怪的一件事,难道说以后写新闻的记者都有机会得到诺贝尔文学奖了吗?这种争议性太大。”他认为,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得奖,和她是白俄罗斯作家的身份有密切关系,“通常诺奖评委目光如果转向俄语系作家,就会特别关注这个人和当时政府的关系。只要说到东欧、俄罗斯或者白俄罗斯,背后有隐隐不能言的政治背景在起作用。”

伴随着或许又将到来的新一轮诺奖文学阅读潮,陆建德希望中国读者在好好读过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后,再去评判她是否是一个能匹配诺奖的作家,而非只是被作品主题的宏大性所迷惑。

关于阿列克谢耶维奇她这么说,他们那么说

【她说】

“我在生活中上下求索,探寻每一处发现、细枝末节和吉光片羽。因为在人类生活之中,我的兴趣并非是事件本身,不是战争本身,不是切尔诺贝利(乌克兰北部城市)本身,不是自杀本身。我感兴趣的是,在人类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人类在我们的时代中经历了什么;人的行为和反应;在一个人身上有多少生物性,有多少时代性,又有多少人性本身。”

阿列克谢耶维奇自述:艺术可能撒谎,但是纪录永远不会

我一直在寻找一种适于我观察世界的方式的文学类型,可以表达我眼之所见和耳之所闻。我尝试了很多种,最后选择了一种人类可以为自己发出声音的方式。真实的人在我的书中谈论那些他们所处时代中的事变——比如战争、切尔诺贝利灾难或一个伟大帝国的垮台。当每个人把关于自己生活的故事口头叙述出来时,他们就一起记录了一个国家的历史,他们共同的历史。在人类具有如此多的面貌、世界如此多样化的今天,文艺作品的记录方式变得越来越有趣了,而艺术本身却通常显得如此虚弱无力。纪录带领我们走进现实,因为它捕获并保留了现实的本源性。在二十年的工作中,在我斩获了大量纪实材料和基于人们真实声音所写作了几本书之后,我可以宣称,艺术创作在理解人类的许多事情上已经失败了。

但我当然不只是记录事件的干燥历史,我记录的是人类感受的历史。人们在事件之中的想法、对事件的理解与记忆;他们相信的或怀疑的;他们所体会到的希望、错觉和恐惧。这样群体性的真实细节,无论如何都是不可能想象和发明的。我们很快就会忘记二十或五十年前我们是什么样子的了。有时候我们为我们的过去而感到羞愧,并且拒绝相信现实中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虽然纪录也是记录者的意愿和激情的产物,但我的作品由上千人的声音、命运、生活与存在的碎片所组成;每本书都花费三到四年之久,我的“编年史”容纳了几代人。

艺术可能撒谎,但是纪录永远不会。

【他们说】

吕宁思(《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译者):用真实的口述方法表现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坚韧美好

我本人是学俄罗斯文学的,也在俄罗斯留学过,上世纪80年代,有一阵“苏联军事文学热”,当时我从俄罗斯一本文学杂志上看到了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被它的俄语名字所吸引——《战争中没有女性》,就决定试一试翻译。阿列克谢耶维奇本人跑了两百多个村庄,采访了数百名曾经参加和被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里的苏联女性,战士、游击队员和后勤人员,整本书就由这些采访构成。这些女人的生活和命运都曾被二战剧烈地改变。

但这本书曾被苏联有关部门大幅删节后才得以出版,它被当局批判为“宣传战争恐怖主义”——因为整本书里没有对苏军参加二战做赞扬和歌颂,而是控诉战争使得苏联女兵失去了女性特征,整个民族在身体和精神上受到的战争重创。她是真正写出了战争的严酷性,并且在这种严酷性中,用真实的口述方法表现人性的坚韧和美好。所以,这是一本痛苦的书,也是一本真相的书。如今即将上市的中文版《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恢复了大量被删内容,将会以最忠于原著的面貌与中国读者见面。

诺奖评选一向不看重作品是否畅销,而会更看重概念上的创新。创作手法、作者的精神道德和政治批判,这是我认为诺奖在评选时最看重的三个因素,而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书具有很深的现实批判性,同时在写作手法上也有开创性——纪实性的非虚构方法,同时又有一个作家的良知和正义。她这三方面都具备,她的非虚构作品获得肯定,是顺理成章的。

梁鸿(非虚构作家):非虚构能得奖,表明世界文学的容量增加了

我觉得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得奖,是对非虚构写作领域的重大肯定。这说明文学的容量在增加,虚构类文学进入诺奖评委的视线,非虚构文学这种门类,这些评委们也逐渐重视起来。诺奖的肯定有一种严肃文学阅读风向标的作用——它试图提醒全球的读者都去更多关注非虚构写作。

我很喜欢她这种用口述方式进行的非虚构写作,作品没有任何虚构的东西,完全是根据访谈者口述。她本人没有任何添油加醋去虚构内容,但是你会发现她这种纪实文学比小说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她其实是一个非常细腻的作家,关注灾难中的小人物的大伤痛和小情感。我很认可的非虚构作品就是像阿列克谢耶维奇创作的《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这种用个人视角展现重大历史事件的书。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非虚构作品可读性也很强,作为一个记者,她有勇气面对这样的灾难,观察它,并且找到合适的叙述方式,这很棒。她不是那种长篇论述式的作家,而是呈现每一个人的访谈实录,无论从哪一页翻开来看都读着很顺畅,不能认为她的书题材重要性大于写作本身。作为一个非虚构的作家,她已经极大程度地实现了宏大题材和写作技巧之间的平衡

责任编辑:沙枣花
来源: 新京报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